2025-09-18 09:46 浏览量:25001 来源:品牌传播网
9月16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天府学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李后强受邀担任中心名誉主任并出席揭牌仪式,并作《从四川走向世界——天府学研究的发展逻辑》的主题发言。
什么是“天府学”?
《天府学》的问世,源自省领导的亲自指示和部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作为重大课题立项推动落实。天府学是以四川盆地为研究对象,以成都平原为核心,时间跨度从都江堰建成至今,空间上连接成渝地区,辐射遍及西南乃至全国,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其研究范畴涵盖地质地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领域,旨在揭示四川盆地“天人合一”的独特规律。
它是交叉学科,不是单一的地理学、历史学或文化学,而是融合多学科知识的大学问。
比如学科分支包括天府地质学(研究盆地形成与青藏高原互动)、天府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天府经济学(产业布局与资源开发)、天府文化学(从古蜀文明到现代天府文化传承)等。
“天府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有十大基本原理,比如“珠峰映射原理”“海拔适中原理”“封闭开放原理”“千河滋润原理”“内海遗存原理”“移民组合原理”等,揭示这片土地为何能成为“天府之国”的深层密码。
它既解释过去“扬一益二”的繁荣,也指向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崛起。可以说,“天府学”是理解中国西部发展逻辑的一把钥匙,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实践。
为什么要成立“天府学研究中心”?
这是学科建设的选择,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
第一,这是时代需要。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赋予四川和重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任务。我们需要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来支撑区域发展决策,“天府学”正是深化省情、市情、校情认知的隧道与窗口。通过天府学研究,破解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等重大难题,为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学理支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
第二,这是育人需要。天府学院的师生,理应成为“天府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研究中心将为师生提供学术平台,激发研究热情,培养具有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这是四川需要。从地理看,四川盆地是世界罕见的地理单元,兼具海洋性气候、荒漠景观与雪峰地貌,被称为“世界缩影”,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从历史文化看,从“天府之国”起源到红军长征决胜地,从三星堆文明到现代成都发展,四川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多重密码。
第四,这是文化自觉。整合此前“蜀学”“成都学”等分散研究,构建独立学科体系,填补学科空白。从“天府之国”到“天府学院”,再到今天的“天府学”,不仅是一个概念的升华,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我们不仅要享受“天府”带来的美誉,更要研究它、阐释它、传播它。
研究中心如何运行?
我们要秉持“开放、协同、创新、一流”的理念,构建“多维一体”的运行机制:
一是学科融合。依托西南财大多学科优势,整合文、理、工、管资源,打造“多个学科分支”体系,包括天府生态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形成系统研究框架。借助地质勘探、GIS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手段,结合考古学、文献学传统方法,形成“天地人”协同研究范式。
二是项目驱动。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设立专项课题,鼓励跨学科团队攻关。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等高级别项目,力争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开展专项研究,如“天府水系治理”“天府文化国际传播”等,推动跨领域合作。
三是国际传播。不仅要在国内发声,更要让“天府学”走向世界。积极推动成果外译,与海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举办“天府学国际研讨会”,邀请全球地方学专家(如埃及学、巴黎学代表),对比研究不同地域文明,让“天府”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地域文明的重要窗口。
四是研产渗透。与企业、地方政府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例如,与甘孜稻城宇宙线研究中心合作,探索高海拔生态保护技术。建立“天府学数据库”,开放共享地质、生态、文化数据资源,吸引全球学者参与。
五是团队建设。借鉴“天府学者”特聘专家制度,吸引国内外顶尖学者,提供灵活薪酬与科研支持。设立青年学者孵化项目,鼓励创新性研究,如利用AI模拟盆地气候变化、四川清洁能源开发等。
六是资源整合。与“天府论坛”深度协同,把论坛打造为思想碰撞、成果发布的高端舞台。与有关单位共建“天府研究院”,实现资源共享、课题共研、人才共育,形成“研究中心—论坛—研究院”三位一体的学术链。依托“天府论坛”已经举办600期的实力,与坚持企业家俱乐部和《企业家日报》合作,增设“企业家天府论坛”“天府学院论坛”和“天府学”专题会场,发布年度研究报告。联合开展天府文化数字化保护、天府经济指数编制等项目,形成“理论-应用-传播” 的生态链。开发“天府学”慕课,纳入高校通识教育体系,扩大学科影响力。
创造一流成果的路径
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和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等建设部署,以天府学研究争创一流学术成果。
1. 聚焦重大问题。攻关“天府粮仓”可持续农业技术,结合数字农业提升粮食产能。研究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构建方案,探索碳汇交易与生态补偿机制,大熊猫生态环境,四川白酒品牌建设,三星堆和大蜀道保育等课题。
2. 创新转化模式。建立“天府学成果转化基金”,支持专利技术产业化,如基于盆地气候的新能源开发技术。推动天府文化IP开发,如联合文创企业推出“天府学”主题展览、数字藏品。
3. 构建全球网络。与剑桥大学、东京大学等地方学研究中心合作,互派访问学者。在国际知名期刊开设“天府学”专栏,发表多语种研究成果。
4.提供有力保障。由“牛顿思维”转向“量子思维”,夯实思想基础。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支持。对标“敦煌学”研究体系,推动天府学纳入四川省“十五五”文化发展规划,形成长效保障机制。
天府学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四川从“地域经验”向“理论体系”的跨越。通过跨学科研究、产学研协同与国际机构合作,必将为“天府之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使天府学成为全球地方学研究的案例!
我们要把“天府学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区域研究高地,从四川走向世界。未来五年,力争推出一批具有原创性、系统性的学术专著,发表高水平论文,形成“天府学”理论范式;同时,服务地方发展,为生态保护、城市治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流成果,让“天府学”闻名世界。
从“天府之国”的古老赞誉,到“天府学院”的现代教育,再到“天府学”的学术建构,我们正在完成一次文明的跃升。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天府学”这门大学问研究好、传承好、发展好,让世界听见“天府”的声音,看见中华文明的多元与智慧!
作者简介
李后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假如现在茅台酒是55°......一场关于品质、科学与市场格局的思想实验
下一篇: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揭晓:9家组织被授予第五届中国质量奖,78家组织和6名个人被授予质量奖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