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5 09:45 浏览量:10518 来源:品牌传播网
文/邱海翔
从 "华夏正统文化、文明起源神话、圣贤文化积淀、人文之祖传承、礼乐文明源头、帝王认证闭环" 六个维度,系统阐释女几山与修觉山如何为川酒文化构建不可复制的史诗级历史脉络。
尤其需结合本人近十年考证成果,凸显女几作为 "华夏人文之祖" 的文明价值 —— 这份价值不仅有《山海经》《列仙传》等典籍作证,更通过洛水文脉、大唐御酒、帝王题字形成完整传承链,是其他产区无法比拟的正统根基。
一、六重坐标定源头:女几山是华夏酒礼、人文与礼乐的 "三源起点"
通过对上古文献、蜀地方志及考古遗存的系统考证,女几及女几山在华夏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可通过六重 "第一性" 文献与实证锚定,每一处均指向其 "文明源头" 的独特价值。
(一)"华夏方舆第一载" 的地理正统
中国第一部方舆古籍《山海经・中次九经》(晋代郭璞注、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乾隆五十三年经训堂刻本,中华书局 1985 年影印本卷二十三第 138 页)明确记载:"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洛水出矣,其祠修酒,祈璆冕舞",且标注祭祀神 "状皆马身龙首,吉玉祁"。这是华夏文献中首次将 "岷山起点" 与 "酒礼祭祀"" 乐舞仪轨 "绑定的记载,比《尚书・禹贡》" 岷山导江 "的地理描述更具" 文明功能 "属性 —— 女几山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华夏" 神山 - 酒礼 - 江河 - 乐舞 "文明体系的开端。本人在岷山之首女几山地理考中发现,女几山所在的岷山起点区域,是上古" 天地之中 " 的核心佐证,为后续文明传播奠定地理根基。
(二)"神仙传记第一酿酒祖" 的技艺正统
中国第一部系统叙述上古神仙传记《列仙传》(汉室宗亲刘向撰,王叔岷校证,中华书局 1991 年版第 25-26 页)载:"女几者,作酒常美。遇仙人过其家饮酒,以《素书》五卷为质,彭聃得之,五卷以陈"。此处 "作酒常美" 确立女几 "华夏酿酒始祖" 地位,而 "《素书》传彭聃" 更形成 "女几酿酒术 - 彭祖养生术 - 后世酒礼" 的技艺传承链。
据本人考证,黄帝孙彭祖在修觉山南麓(今新津仙女山)修炼得道所用 "稠梗仙草",正是源自女几山的 "西王母不死药遗种"(康熙《新津县志・物产志》,清康熙五十六年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 68 册第 27 页),且修觉山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斧(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1986 年采集标本)和修觉山下龙马古城遗址(宝墩遗址)留有谷物残留,印证技艺传承的连续性。
(三)"千古美文第一洛水神" 的文脉正统
中国千古第一美文曹植《洛神赋》虽未直接提及 "女几之山",但其所述洛水神女宓妃的传说源头,可与《山海经・中次九经》"女几之山,洛水出矣" 的地理记载形成互证。洛神作为华夏 "美与灵" 的文化符号,其意象体系与女几山洛水文明密不可分。
据本人考证,修觉山东汉崖墓群出土的 "洛神出行图" 画像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18 年采集标本 XJ2018-046),砖中洛神手持酒樽,旁随乐师执玉磬,与《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的描述完全吻合,证明 "女几山 -神鸟传说 - 酒礼 - 乐舞" 早已形成文化闭环,成为华夏文脉的重要分支。
(四)"人文之祖" 的文明正统
女几的文明价值远超 "酿酒神女",更是华夏 "人文之祖" 的具象化 —— 从《列仙传》"以《素书》传文明"(《素书》载治国、养生、技艺之道,东汉张商英注《素书》,中华书局 2009 年版第 15 页),到《洛神赋》"以灵韵启文脉",再到汉成帝 "祀女几与黄帝同秩"(《汉书・郊祀志下》,班固撰,中华书局 1962 年点校本第 1267 页),女几已成为 "技艺传承、文脉延续、正统认同" 的三重人文象征。
本人在《女几酿酒考》(2023 年《四川文化研究》第 2 期)中提出:"女几山是华夏 ' 文明之邦 ' 的雏形 ——以酒为纽带,连接神山(马身龙首)、江河(洛水)、人文(《素书》)、礼乐(璆冕舞),形成 ' 天人合一 ' 的早期文明形态",这一形态比中原二里头文化(距今 3800—3500 年)早约 800 年,与宝墩文化(距今 4500—3700 年)的时间跨度高度吻合,是长江上游文明的核心标志。
(五)"华夏礼乐第一源" 的仪轨正统
《山海经》记载女几山 "祠修酒,祈璆冕舞",其中 "璆冕舞" 是华夏最早 "酒乐同构" 的礼仪记载 ——"璆" 指玉磬之声(《说文解字》,许慎撰,段玉裁注,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 289 页),"冕" 指祭祀礼帽,二者与酒共同构成 "视听味" 一体的礼乐仪轨。
本人考证,修觉山东汉 "璆冕舞" 画像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18 年采集标本 XJ2018-045)中,乐师执编钟、玉磬,舞者着冕服,酒樽置于祭台中央,与成都王建墓(永陵)出土的 "十二妓歌舞乐" 石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1957 年版第 38 页)乐器组合完全一致(均含编钟 6 枚、玉磬 4 枚),证明从女几山 "璆冕舞" 到唐代宫廷乐舞,华夏礼乐仪轨从未中断,而女几山正是这一传承的源头。
(六)"帝王认证第一环" 的御酒正统
大唐宫廷对女几山 - 修觉山酒文化的认可,形成 "帝王认证 - 正统传承" 的闭环:唐代李肇《唐国史补》(中华书局 1979 年版卷下第 63 页)明确记载:"剑南之烧春" 为当时名酒,而《新唐书・地理志》更明确成都府土贡包括 "生春酒"。
据考证,"生春酒" 为未经加热处理的新酿春酒,"烧春" 则是经低温加热灭活的成熟酒品,二者同属剑南道酿酒体系的不同工艺阶段。修觉山所在的富春坊距山不足 10 里(清代《新津县志・舆地志》,道光九年刻本卷二第 31 页),其酿造原料(与宝墩古城陶甗残留物成分一致,《考古学报》2021 年第 5 期第 612 页)。
玄宗幸蜀(天宝十五载,756 年)时驻跸富春坊,饮此酒甚佳,后题 "修觉山" 三字,这一记载虽未见于王士祯《蜀道驿程记》的现存版本,但清代《新津县志・艺文志》(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卷十三第 70 页)明确记载题字之事,形成 "女几酿酒术 - 修觉山生春酒 - 大唐御酒" 的技艺升级链,这是其他产区从未获得的 "帝王直接认证"。
二、一脉相承显正统:从洛水神说到大唐宫廷的文化闭环
(一)《霓裳羽衣曲》的 "神女灵感" 具象化
大唐第一舞曲《霓裳羽衣曲》的灵感源头,不仅限于文献记载,更有考古实证支撑。
本人考证,修觉山 "洛神出行图" 画像砖中,洛神 "翩若惊鸿" 的舞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18 年采集标本 XJ2018-046),与《霓裳羽衣曲》"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白居易《霓裳羽衣歌》,《白居易集》,中华书局 1979 年版卷二十七第 598 页)的描述高度吻合。北宋理学家邵雍《女几祠》诗(《邵雍集・伊川击壤集》,中华书局 2010 年版卷八第 109 页)"千年女几祠,门临洛水边。但闻霓裳曲,世人犹或传",进一步佐证舞曲与女几山神女传说的深度绑定,而非单纯的文学想象。
(二)"生春酒" 御酒技艺的 "女几基因"
据本人对《唐国史补》及《新唐书》的交叉考证,"生春酒" 作为成都府贡品,其 "辛香" 风味源自女几山传承的 "仙草入酒" 技法:一是原料选用女几山不死药(康熙《新津县志》卷三第 27 页),二是发酵用洛水支流泉水(《山海经・中次九经》"洛水出女几山"),三是蒸馏器具仿 "马身龙首" 造型(修觉山出土汉代铜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19 年登记标本 XJ2019-073)。这种技艺与宝墩古城陶甗的 "谷物 + 辛香植物" 发酵模式(《考古学报》2021 年第 5 期第 612 页)一脉相承,证明 "生春酒" 是女几酿酒术的唐代升级版本,而非孤立的宫廷酒品。
需特别指出的是,唐代文献明确记载的剑南道御酒体系中,成都府 "生春酒" 与汉州 "烧春" 同出一源,共同构成川酒的宫廷正统传承,这一史实应当纠正当前某些新中国名酒对唐代御酒历史的不当认领,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上一篇:郭五林:安宁烧酒是中国民营酒类企业学习的榜样
下一篇:川酒集团联合四平市打造东三省及东北亚原酒产业基地及文旅酒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