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品牌传播网
您现在的位置:品牌传播网 > 热点要闻 > 正文

烟台科技学院副校长苏东平:扎根蓬莱绘就中国葡萄酒多彩绚丽乐章

2025-04-11 09:41   浏览量:19097   来源:品牌传播网

  “醉”美蓬莱他乡人

  在烟台科技学院苏东平创新工作室里,一位优雅干练的女性正指导学生专注的设计酒标。她时而激发学生将美好的情感与酿酒葡萄品种的特性进行结合,时而与学生热烈讨论,眼中闪烁着对葡萄酒教育的无限热忱。她就是烟台科技学院副校长苏东平。

  从媒体人到知名教育专家,从文化研究者到产业推动者,苏东平用15年时光,从无到有,创办了国内高校中排名前列的一所葡萄酒学院,在葡萄酒教育领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跨界乐章。她以“葡萄酒+”为核心理念,培养了一批批复合型人才,为蓬莱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跨界追梦

  媒体到教育的华丽转身

  21世纪初,苏东平在北京大学师从著名文化产业专家叶朗教授,深耕中国文化研究,并在媒体行业积累了丰富经验。然而,2010年的一次机遇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烟台科技学院(原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向她抛出了橄榄枝,邀请她从零基础创办一所葡萄酒学院。  

图片

  面对全新的领域,苏东平没有退缩。为深入了解葡萄酒产业,她自费走访国内外知名产区和高校,从法国波尔多到意大利托斯卡纳,从美国的纳帕产区到澳洲的巴罗萨;从宁夏贺兰山东麓到河北的秦皇岛产区,她一边研读专业书籍,拜访行业大师,一边探索产教融合模式。2011年,她组建团队,创立蓬莱葡萄酒学院(2023年更名为国际葡萄酒商学院),并立下目标:打造“多元、融合、共享”的葡萄酒文化旅游产教融合生态圈。正是这种执著与专注,让她完成了从文化学者到葡萄酒教育专家的华丽转身。

图片

  双师型团队

  架设起产学融合的桥梁

  “葡萄酒产业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教师队伍必须与行业前沿同步。”苏东平表示,传统的“纸上谈兵”式教学无法满足葡萄与葡萄酒产业需求,于是她提出“双师型”师资培养计划,即教师既要具备学术素养,又要拥有行业实践经验。  

图片

  她聘请国内外酿酒大师、品酒师担任客座教授,并邀请张裕、中粮长城、君顶酒庄等企业技术骨干走进课堂,不断将新理念融入文化育人过程中,推进特色办学。同时,她鼓励教师考取国家级品酒师、酿酒师资格,目前学院“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76%。国际葡萄酒商学院也在“双师型师资团队、多元化课程体系、混合式授课模式”等运作团队、运作模式、运作机制的不断打磨下,“产学研协政”平台联动效应获得充分验证,育人成效显著。

图片

  2024年5月,苏东平线下主讲的“龙行高校”中国葡萄酒校园公开课——“仙境海岸·品重烟台”首次实现全国50所高校同步授课,学生通过智慧葡萄酒品鉴实训平台,与清华、北大学子同堂学习。这种“混合式教学”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更让产业最新动态直接融入课堂。

  复合型人才

  打造全产业链培养体系

  苏东平认为,葡萄酒产业链很长,学生不能只懂品酒,还要懂种植、酿造、营销甚至文化推广。她打破传统专业壁垒,首创“葡萄酒+旅游+酒店管理+市场营销+会展经济与管理”跨学科培养模式,让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图片

  在教学实践方面,她主编8部教材,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线上线下开设《葡萄酒文化》《“醉”美葡萄酒》等省级一流课程,其中线上《葡萄酒文化》点击量突破1500万次,《葡萄酒的望闻问切》课程内容被学习强国收录,目前全校2.36万名学生全部普选葡萄酒文化课程。在校内,她打造了“葡萄长廊”“酿酒、蒸馏实验室”让学生体验从种植到酿造的全过程;在校外,她与中粮长城、君顶酒庄、国宾酒庄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构建起“理论学习——校内实践——企业实习”的完整培养链条,许多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张裕、君顶酒庄等名企工作。

图片

  校企联动

  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

  葡萄酒不仅是饮品,更是文化载体。苏东平提出“葡萄酒+”战略,推动“葡萄酒+教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她主导建设了“一园三馆一盟三基地”,“一园”即葡萄酒文化特色校园,通过葡萄长廊、文化展馆等设施营造沉浸式育人环境;“三馆”包括格鲁吉亚葡萄酒文化馆——国内高校中第一个格鲁吉亚国家级葡萄酒文化馆、葡萄酒文化特色图书馆和在建的烟台葡萄酒文化馆,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窗口;“一盟”即组建葡萄酒与旅游产业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联盟,加强应用技术研究、突出成果转化、提高产业支撑能力;“三基地”即建设葡萄酒文化科普教育基地、葡萄酒文化研学旅游基地、葡萄酒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以此为平台举办葡萄酒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

图片

  “在葡萄酒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上,酒标是一个能否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苏东平表示,为让学生对葡萄酒有更多参与感和认同感,她时常和学生一起设计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酒标,并向外参展,有的酒标已经应用于企业生产。在设计过程中,学生会更加注重产品本身的属性和与中国文化、蓬莱文化的融合。

  赋能产业

  推动蓬莱葡萄酒走向世界

  2022年4月,苏东平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烟台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是集葡萄酒与白兰地新工艺新产品研发、葡萄酒品酒师与酿酒师职业技能教学与培训、葡萄酒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葡萄酒文化研学旅游项目开发等于一体的创新实践工作室。自2015年成立工作室以来,苏东平立足烟台市“葡萄酒+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带领团队攻关“小产区风土研究”,同时开展葡萄酒的研发工作,采用国际领先发酵、控温、调配及FLEXCUBE新型酒桶陈酿技术,陆续研发了“学府尚品”“6699”等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和蓬莱产区特点的葡萄酒系列产品。

图片

  “蓬莱海岸葡萄酒要有自己的风土特色。”苏东平说,她在全国首次提出小产区蓬莱海岸葡萄酒风土特征性研究与中国海藏酒研究,并参与《中国酒庄分级管理》团体标准、《葡萄酒文化主题酒店服务规范》团体标准的起草与制定等工作。

  “拥有历史最悠久,跨越时空九千年的中国葡萄酒文化,底蕴深厚,‘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情感内涵,亟待向全世界广泛传播、欣赏和认知。”同时兼任省级外事智库“国际葡萄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她,十几年来持续为中国葡萄酒文化体系的构建和国际话语权的强化,不断呼吁与坚定践行。

图片

  苏东平用热爱与执着,在葡萄酒教育领域镌刻下深深印记。她是梦想的播种者,让葡萄酒文化在校园与产业中蓬勃生长,彰显出教育赋能产业的强大力量,为未来发展铺就一条醇香四溢的光明大道。15年深耕,初心不改。苏东平以教育为锚、产业为帆,将蓬莱从“葡萄酒产区”推向“海岸葡萄酒文化高地”。“未来,我们要让中国葡萄酒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苏东平目光坚定地表示。苏东平用教育的力量,让一粒粒葡萄变成甘露,让一个个学生成长为栋梁。她说:“葡萄酒是时间的艺术,教育也是。我们只需用心耕耘,静待芬芳。”(蓬莱海岸葡萄酒)

分享到:
65.1K

上一篇:40项内容出炉!四川省酒业协会、四川省酒业研究和发展中心发布2025年工作要点
下一篇:第十四届中国白酒T9峰会,郎酒总经理汪博炜讲述三个坚守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