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品牌传播网
您现在的位置:品牌传播网 > 质量安全 > 正文

文旅“出圈”创新城市活力,新场景形成消费新的增长点

2025-04-14 11:09   浏览量:20965   来源:品牌传播网

  游客的文旅底层消费逻辑不会改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主导着消费行为。找到游客的“情感按钮”,激发游客的底层需求,并通过创新消费场景和产品来满足游客的文化精神需求和体验感才能找到大文旅的发展新机遇。

  近年来一批城市以各种方式出圈走红,掀起一波接一波的城市文旅热,显示出经济恢复发展的潜力与活力。文旅“出圈”通过创新的文化旅游项目、独特的文化体验、广泛的社会传播,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发展的综合实力,形成消费新的增长点,最终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旅消费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提振文旅消费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文旅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环节,能够带动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强大的产业乘数效应。通过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消费环境等举措,可以有效激发居民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

  同时,文旅消费的增长也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下,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文旅消费模式,如数字文旅、夜间文旅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图片

成都东郊记忆

  看看,这些省份2025年的文旅重点方向。

  北京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兴盛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定实施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中轴线文化阐释与国际传播,创建中轴线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动制定北京长城保护条例,建成开放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启动琉璃河遗址申遗前期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办好北京国际非遗周。

  丰富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深入推进演艺之都建设,加快打造王府井、天桥等演艺集聚区和特色演艺群落,擦亮“大戏看北京”“北京大视听”等文化名片,举办更多演唱演出活动,大力发展演艺经济。积极发展“体育+旅游”“影视+旅游”等多元融合业态,新增100条“漫步北京”旅游线路。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开展文化文物单位改革试点,优化博物馆等场所预约机制,加强科技赋能文化产业,促进文创园区差异化集约化发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6万场,开展各类阅读活动3万场。加强国际传播效能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提升北京国际电影节、国际音乐节等品牌活动影响力。

  天津

  创成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巩固368个经济薄弱村扶持成效,试点探索、分类建立城乡产业、文化、消费等结对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深度挖掘乡村空间生态价值,再推出1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村镇。

  做活文旅体融合文章。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加快建设都市型、体验式、年轻态、人文韵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建筑和工业遗存保护活化利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提质焕新,推进长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河北

  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促进汽车、家电、住房等大宗消费,扩大家政服务、康养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消费,打造商旅文体健等多业态融合消费新场景。推进“净菜进京”,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新业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让城乡更有特色、更加宜居、更具魅力。

  创新举办省旅发大会,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和长城、大运河文化旅游带,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达标提质攻坚行动,加强艺术精品创作,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好用好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山西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加快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强全域、全季、全龄设计开发,完善旅游供给体系。持续打造3个热点门户城市,依托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建设旅游名城名县名镇。提升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交旅融合功能,有机串联531处国保单位和976个景区景点。

  开发春游、夏养、秋行、冬享四季旅游产品,丰富研学、自驾、康养等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需求的业态,发展红色旅游、低空旅游,推动文旅市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促进文旅、文博、文创、文艺联动,构建大文旅格局。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指标体系,深化重点景区、重点企业改革,做强省属文化、旅游企业。健全文旅云平台功能,凝练三晋文化IP,优化匠心古建等精品线路。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建设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山西博物院新馆、古建筑博物馆。培育“晋字号”非遗品牌,推动工艺美术行业传承创新发展。借助《黑神话:悟空》开发相关产品和业态,打造文创爆品。

  发展演艺经济。提升便利度、满意度、美誉度,叫响“旅游满意在山西”品牌。发展乡村旅游,加强非遗民俗活化利用,推动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

  内蒙古

  以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为引领,把文旅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北疆文化是一座“精神富矿”,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演艺、会展、商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旅强区。

  加大考古研究力度,推动红山文化联合申遗,为中华文明探源作出贡献。现在文博热、非遗潮成为新时尚,要顺应这种趋势,在大型节庆、各类展陈、文旅活动中嵌入北疆文化元素和标识,加强创意设计和科技赋能,打造更多独具特色的文化“打卡地”。

  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但“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把草原森林、沙漠戈壁、河湖湿地等好地方宣传好,把“长城内外是故乡”、“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好故事呈现好,做强品牌、做精业态,吸引更多人来到内蒙古、爱上内蒙古,力争游客数量突破3亿人次。旅游的魅力在于体验感强、玩得开心,要升级打造旅游“四地”IP,擦亮叫响畅游“四季”名片,做优做精现代草原发现之旅、金色沙漠穿越之旅、冰雪世界童话之旅等旅游线路,把呼和浩特演唱会和跨年夜、阿拉善英雄会、呼伦贝尔冬季英雄会、乌兰察布之夜、鄂尔多斯“草原村排”等品牌越做越响亮。特别是精心谋划“自驾大草原、旅居内蒙古”活动,打造中国最美边疆路331,把沿途的一颗颗“珍珠”串成“项链”,让自驾和旅居成为内蒙古的文旅新亮点加快创建包头历史文化名城、兴安盟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巴丹吉林世界级旅游景区、乌拉盖九曲湾5A级景区,支持老牛湾黄河大峡谷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辽宁

  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培育文体旅龙头企业,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做强做优冰雪温泉、海洋海岛、红色研学等特色旅游。推进体育强省建设,支持各地承办举办品牌赛事,加快“三大球”振兴发展,扎实筹办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高质量发展冰雪经济,壮大冰雪装备产业,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鼓励景区提质升级,培育壮大房车露营、邮轮游艇、低空飞行、电子竞技等新业态。让“山海有情·天辽地宁”更加亲和、更有内涵、更具魅力,让更多宾客畅游辽宁、品味辽宁、爱上辽宁。

  支持辽西建设京津冀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文化走廊。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传承弘扬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加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系统性保护和宣传阐释。推进义县奉国寺、北镇医巫闾山、兴城古城、盖州古城保护和活化利用,支持大连、朝阳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吉林

  持续打造旅游万亿级产业。以冰雪和避暑“双品牌”为引领,促进景区景点全链条升级。发展文化游、红色游、乡村游、边境游,拓展业态、丰富体验,完善交通、住宿、医疗等配套设施,推动景区承载能力和便利化建设,净化旅游市场环境。突出发展冰雪经济。开展景区、度假区质量提升行动,打造雪地越野等新业态,支持更多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新建1处大型滑雪度假中心。

  黑龙江

  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强化餐饮、摊市等基础型消费,发展文化、娱乐等改善型消费,扩大数字、养老、托育等服务型消费。积极发展首店、首展等首发经济,重点发展中医康养、智慧养老等银发经济,挖掘冰雪运动、冰雪旅游等冰雪消费潜力。发挥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示范引领作用,丰富消费业态,打造文旅消费集聚区。

  推动特色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文旅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巩固拓展清凉避暑和冰雪旅游良好发展态势,做好把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大文章,构建特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加快建设冰雪经济引领区。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世界级冰雪旅游度假胜地和冰雪经济高地。加快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总部基地、冰雪装备产业园、数字冰雪体育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强冰雪人才队伍建设,举办高水平冰雪体育、冰雪艺术赛事,持续办好“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加强场馆赛后综合利用,扩大亚冬会溢出效应。

  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持续开展夏季避暑和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推出更多好线路、好产品、好活动,办好第七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实施A级旅游景区提升工程。推进100个以上重点文旅项目。加快文旅融合、商旅融合、体旅融合、数旅融合,丰富休闲度假产品,开发生态康养、自驾露营等“特新精优”旅游产品。举办中俄地方文化艺术季,打造中俄文旅交流合作示范区。

  上海

  推进首批15个“沪派江南”风貌保护传承试点,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生态康养、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让乡村成为市民的诗意田园。聚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坚持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文化品牌

  办好“五五购物节”、“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上海旅游节、国际光影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消费场景。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推进新型消费、汽车消费、绿色消费,加快打造以国货潮牌为引领的消费自主品牌。加快发展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房车露营等新业态,推动高能级、高流量、高品质的演出、赛事、展会等落地,促进商旅文体展联动发展

  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入境旅游第一站,构建国际友好型旅游产品体系,完善入境旅游便利化服务,拓展文旅资源海外推广网络。持续扩建国际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加强文旅元宇宙场景建设。实施邮轮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培育一批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古镇旅游、赛事旅游等示范试点和精品线路

  江苏

  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和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数字艺术、数字文娱等新产业。启动产业政策引领、发展空间拓展、融合业态创新等六大行动,深化“两廊两带两区”建设,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发展旅游专列、邮轮游艇、低空飞行、水上运动等新业态,开辟太湖水上特色旅游客运航线,进一步擦亮“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加大文旅资源境内外推介力度,优化境外游客入境旅游产品和服务,促进入境旅游加快恢复发展。

  浙江

  拓展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培育壮大首发经济、银发经济、会展经济、演艺经济、赛事经济,提升商圈经济、夜间经济的规模和效益,打造更多精品项目、爆款IP。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加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研究利用,推进文化基因激活工程,传承和发展宋韵文化、吴越文化、阳明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黄帝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西湖、良渚、大运河等世界遗产保护,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扎实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加快重大文旅产业项目建设,提升之江文化产业带、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等平台能级,发展“文化+科技”“文化+数字”“大视听+旅游”“交通+旅游”等新模式,打造更多文旅“爆款”产品,培育千万级核心景区30个以上,推动文旅产业增加值增长6%。

  安徽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板块联动、区域协同、业态多样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推进武王墩、明中都等重点考古发掘和遗址公园建设,建成开放凌家滩、双墩等遗址博物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释、传承创新,开展淮河流域先秦文化考证和研究,支持黄山市建设国家徽学研究院,推进《安徽文库》编纂出版等工程。加快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创新发展黄梅戏文化,支持安庆市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戏曲名城。实施百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更好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构建“一区三圈四带”协同发展机制,努力打造全国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全域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创意、医疗康养、体育赛事等产业。推进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游、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游等产品开发,启动建设皖北旅游大环线示范段。以文为魂、以水为脉,加快建设靓丽多彩的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文化旅游带。实施“百景提升”行动,加强精品线路设计和营销,完成重点景区导游词专业化、标准化升级工程。加快文旅业态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推动文旅与科技、工业、农业、商务等跨界融合,积极发展丰富多彩的高品质乡村旅游。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发展智慧旅游,完善全球营销体系,持续增强安徽文旅产业影响力感召力。

  福建

  壮大文化旅游业,做足“文旅+百业”文章,大力发展演艺经济、文化遗产旅游、文化主题酒店、特色节庆展会、乡村原产地研学等业态,打造文旅产业融合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用好过境免签新政策,办好海丝国际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培育建设武夷山、鼓浪屿等世界级旅游景区,持续建设山海1号风景道、联通世遗廊道,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打造情感交融的第一家园,发挥祖地文化优势,加强闽台历史文化研究宣传,深入实施闽台历史展示溯源工程,依法保护利用闽台关系档案,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妈祖文化中心、两岸流行文化中心。办好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海交会等品牌活动,加强教育、司法、卫生、科技、体育、文旅等领域交流,鼓励青少年、“首来族”等台湾基层民众来福建,持续拉紧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等纽带,带动更多台湾同胞以融合发展为共同愿景,常来常往更亲近。

  坚持守正创新,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活化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展现新时代八闽文化的气韵和风采。

  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凝练新时代福建精神特质,更好地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扬新风正气,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让文明之花开遍八闽大地。创文艺精品,实施新时代“闽派”文艺精品工程,推出更多反映时代风貌、讴歌人民创造的文艺作品。办好金鸡百花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促文化惠民,探索广电视听节目共享长效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建设一批乡村戏台、城乡公共文化新空间,优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延时错时开放服务,让文化热度在基层、修养在人心。

  积极开展“闽学”研究,提高闽都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妈祖文化、海丝文化等影响力。传承簪花、剪纸、木偶戏等民间技艺,大力扶持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等地方剧种传承发展。支持“建阳建本雕版印刷”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参与非遗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考亭论坛等活动。推进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城村汉城遗址等考古研究,支持昙石山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支持厦门、泰宁、建瓯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推动万里茶道、三坊七巷、船政文化史迹、嘉庚教育遗产、关圣文化史迹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江西

  实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行动,积极参与国家旅游风景道工程建设,推进“云游江西”数字文旅一体化平台建设,争取扩大过境免签停留活动区域范围,大力实施“乐游江西”文旅推广计划和“引客入赣”工程,强化“旅游诚信省”建设,让“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叫好又叫座。

  推进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强化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利用,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开展乡村古树园和“百村千树”乡村绿化美化项目建设。支持上饶打造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区、鹰潭打造国家级铜基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区、景德镇建好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提高赣东北城市群开放合作水平。

  实施赣鄱文明考古探源工程,推进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转化利用。深入实施文艺创作“四名工程”,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加快补齐基层“三馆一中心”设施短板,建好用好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进博物馆“总分馆”制试点和省博物馆“故宫厅”落地。加强非物质文化系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推动传统工艺振兴,打造一批“非遗国潮”。加快推进葡萄牙里斯本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布局一批海外文旅推广中心。举全省之力支持景德镇申遗,让无与伦比的江西陶瓷文化在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加光彩夺目。

  山东

  创新推出特色旅游专列,激活“文旅+交通”消费新业态。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创新打造一批新场景、新业态。

  在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上下功夫、求实效。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传承红色文化,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孔繁森精神,打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山东展示体验带。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动省市县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做强数字智能文化服务平台。加强儒家文化、齐文化等系统阐释。实施“中华文明探源”“海岱考古”等项目。做强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强化国际传播,讲好山东故事、中国故事。

  深入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泰山、“三孔”争创世界级旅游景区,新增4A级以上景区10家。抓好烟台崆峒胜境、墨子鲁班古代科技文化展览馆、泰山博物院等重点项目。实施文化研学旅游综合开发工程,擦亮“沿着黄河遇见海”品牌,打造国际著名滨海旅游带。创新开展“跟着孔子研学游”等文旅体验活动。激发冰雪经济活力,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探索“知名景区+工业旅游”结对模式。加快文化体验廊道和千里滨海、鲁风运河、红色沂蒙、黄河入海、长城寻迹、齐鲁天路等旅游公路建设,创新高速公路“服务区+”文旅融合模式。支持威海争创国际康养旅游试验区。建好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办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用好入境免签和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持续叫响“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让更多海内外游客畅游齐鲁、乐享山东。

  河南

  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提升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联动信阳、驻马店构建豫南绿色产业体系。

  提升黄帝故里、老家河南、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IP影响力,增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效应。加快建设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实施隋唐洛阳城等重点项目,支持郑州、开封创建国家级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开展文旅产业链群建设三年行动,拓展文博研学、休闲康养、数字演艺等文旅新业态,支持郑州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深入实施“引客入豫”行动,开展“四季河南”等特色文旅活动,打造“孔子周游列国”等精品旅游线路,让海内外游客在中原大地畅享山水盛景、品悟人文神韵。

  加快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建设仰韶文化新高地,推动双槐树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打造大遗址保护利用走廊,加快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建成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开封悬河文化展示馆。推动二里头遗址、万里茶道河南段申遗。加大保护名城、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筑的投入,加强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实施文物保护利用数字化工程,开发数字大遗址等文旅产品,让星罗棋布的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湖北

  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着力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充分发挥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名山大川多的优势,大力推动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荆楚文脉赓续工程,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建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长江博物馆、天门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标志性项目,加快“万里茶道”、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申遗,深度挖掘历史街区时代价值,支持黄石、孝感、恩施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

  培育万亿级文旅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大文旅产业投资、挖掘文旅消费潜力、提升文旅服务供给,把文旅产业培育成投资的重点、消费的热点和服务的亮点。精心打造“神农架—武当山—三峡”等10条精品旅游线路和100家精品旅游景区,加快建设一批国际旅游目的地和特色旅游目的地,创建一批荆楚文旅名县、湖北旅游名镇。积极拓展“旅游+”“+旅游”,促进文旅融合、体旅融合、商旅融合、城旅融合、农旅融合、工旅融合,推动文旅全产业链发展。全力打造“知音湖北”文旅品牌,精心办好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长江文化艺术季等重大节会,吸引五洲游客聚湖北,促进荆楚文化走世界。

  湖南

  壮大新型消费,推动康养、绿色、文旅等消费扩量提质,加大高质量体育赛事、文化演出供给,支持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发展,培育更多有“烟火气、湖南味、国际范”的消费新场景。

  壮大绿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湖湘文化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呈现新气象,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深入实施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倍增计划,推进旅游与演艺、会展等融合发展。推进湖南博物院、湖南烈士公园“馆园融合”。打造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示范片区。深化“游客满意在湖南”行动,提高入境旅游便利度,支持张家界打造入境旅游标杆城市,办好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

  广东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体育强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释放文化的魅力、旅游的活力、体育的张力。

  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潮州古城”等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动制定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强化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保护传承岭南园林文化和技艺。建成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加快建设广东粤剧文化中心。强化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擦亮岭南戏曲、岭南美术、广东音乐等特色品牌。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不断绽放岭南文化新光彩。

  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旅游、南部滨海旅游带、北部康养休闲旅游带专项规划。实施文旅投资“三个一百”计划,推进100项在建重大项目、100项重点招商项目,省级财政五年统筹投入100亿元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加强国家5A级景区创建,推动清远长隆首期项目建成运营,支持韶关丹霞山、江门开平碉楼—赤坎古镇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好旅游与乡村、工业、民族、康养、赛事、演艺等领域的结合文章,打造更多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培育壮大乡村酒店、智慧旅游、游艇旅游、低空旅游等新业态,规划建设广东国家工业博物馆,支持汕头规划建设大型主题公园。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优化境外人士来粤通关、支付、居住等便利措施,吸引八方来客到广东旅游度假,体验活力大湾区的独特魅力。

  广西

  激实施文旅经济“融百业超万亿”行动,推进200个以上投资超亿元的文旅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广西世界旅游目的地。积极发展赛事、康养旅居、邮轮、演艺、研学等旅游新增长点。建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整合开发左右江红色旅游资源。推动边境旅游升级发展。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实施好新时代系列艺术创作工程。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抓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办好中国—东盟视听周。推进全国新时代体育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积极备战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

  海南

  大力提振消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品质旅游项目,开工三亚国际邮轮港,推进环岛旅游公路、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驿站及周边配套建设,积极创建高A级旅游景区,培育热带滨海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打造“清凉海岛”名片,把旅游淡季做热做旺。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行动,健全完善旅游业监管、应急处置机制,推动旅游市场价格公开透明,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在海南”行动,大力塑造海南国际化旅游服务品牌。设立一批海外旅游推广办事处和海外“阳光海南”旅游门店,大幅提升入境游客人数,接待国内外游客1亿人次以上。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支持打造海口“国际演艺之都”、三亚“亚太游艇之都”、文昌“航天旅游之都”、乐城“医疗旅游之都”,开展招会招展招赛招演行动,加快推进文体旅商展联动,培育特色消费文化,繁荣夜间经济,打造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场景。

  保护好运用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开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二期。继续推动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持续办好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东坡文化旅游大会。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心组织策划一批自贸港封关运作主题重大文体活动,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重庆

  加快建设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协同发展文旅、特色制造和外贸加工业,打造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知名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聚力打造文化旅游强市,在传承城市文化、滋养城市文明上开创新局面。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策划一批“渝进蓉出”“蓉进渝出”精品线路,持续开展“百万职工游巴蜀”活动,推广“畅游巴蜀”、旅游专列、“旅游一卡通”,创建文化和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力争全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增加值均突破1450亿元。焕新升级世界山水都市、壮美长江三峡、多彩风情武陵高品质文旅景观带,培育一批国家级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旅游演艺、沉浸式体验场景。完善“快旅慢游”服务体系,提升过境免签、口岸通关、支付服务等便利化水平,加强市场监管和安全保障。办好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重庆国际旅行商大会,开展“向世界讲述重庆”推广活动,提升重庆文旅影响力。

  深化巴渝文化、三峡文化、革命文化等传承研究转化,举办2025长江文明论坛,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川渝石窟寺遗址公园等项目,新开工钓鱼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项目,创建长江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四川

  实施“消费+”行动,促进“农商文旅体教康”融合发展,打造“蜀里安逸”消费品牌体系,办好熊猫消费节、糖酒会等系列活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更多游客走进天府之国,体验文化味与自然美、国际范与烟火气、快节奏与慢生活完美融合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头回客”和“回头客”,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美好生活体验地

  推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加强生态保护和价值转化,发展牦牛、高原蔬菜、特色水果等高原特色产业,打造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专精特新”项目,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完善博物馆、图书馆运营管理机制,加强智慧化、数字化建设,支持免费、延时开放,促进全民阅读。办好金熊猫奖、中国艺术节和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推动全民健身,加快补齐公共体育设施短板。举办乒乓球混合团体世界杯、成都网球公开赛等赛事活动,争取更多世界级、国家级重大单项体育赛事落地四川。

  贵州

  改造升级一批商圈、商业步行街、夜间消费集聚区,在重点旅游景区及周边布局建设特色美食街区。推动旅游业态提质升级。强化规划引领,系统性提升“黄小西吃晚饭”景区品质,支持西江千户苗寨、遵义会议会址、中国天眼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快建设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景区,推动文旅、农旅、体旅、桥旅等融合发展。加快“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更大力度推进“四个一批”,打造10家优质酱酒体验店,提升21个酒旅融合景区运营水平,建设5条美酒美食街区。拓展“支支串飞”精品线路,扩大“小车小团”车辆规模。加大涉旅经营主体培育力度。

  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推进文旅数智化创新工程和文旅行业大模型建设,加快省旅游数智互联平台、“AI游贵州”等项目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多彩贵州满意旅游痛客行”等活动,加快推进旅居产业发展。制定旅居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避暑旅居、康养旅居、森林旅居、温泉旅居等业态,建成一批旅居示范项目,加快提升旅游业层次和水平。

  扎实推进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建设。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快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申遗。

  云南

  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打造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文旅名县、口岸强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与就业创业互促共进。

  深化农文旅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跨境旅游、全域旅游,推进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做实打响“旅居云南”新品牌、力争旅居人数达600万,加快打造金字招牌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培育具有云南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建成340个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村、30个边境旅游示范村。办好“中华文化边疆行”系列活动,完成惠民演出1万场以上,推出更多具有云南元素的文艺精品。加快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项目建设。

  西藏

  深入实施特色文旅产业培育工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和非遗工坊,打造一批精品景区、文旅廊道和旅游名县,促进旅游与体育、农业、交通、商业等领域深度融合。推进“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世界级旅游景区创建。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支持首发经济、林卡经济、演艺经济发展,积极推动文娱旅游、体育赛事、旅居康养等“跨界消费”。

  陕西

  深入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研究,完成碑林博物馆扩建工程,持续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做好石峁申遗和秦东陵、芦山峁考古挖掘等重点工程。实施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支持革命文物连片保护和整体展示。建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传统村落和古树名木保护,新增一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提升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文博场所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陕西文学馆、美术馆等重点文化标识工程建设。用好陕西公共文化云平台,打造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高水平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国际旅游博览会、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等活动,办好阅读文化节、“四季村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发展秦腔艺术、陕北民歌、陕南戏剧,努力创作更多文学、美术、影视等精品力作。

  甘肃

  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力争“百亿县”达到一半以上。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

  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快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全面实施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加强石窟洞窟、雕塑、壁画保护。依托省内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景观名胜等,构建中华文明甘肃标识体系。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打造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中华文化甘肃数据库。

  围绕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优秀旅游目的地,深入推进“八个一”文化品牌建设,规划实施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生态示范区。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甘肃段。完善文化旅游“云、网、端”基础设施,推进大景区、度假区、休闲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旅企业,打造千亿级文旅康养产业链。传承红色基因,开发红色陇东、长征会师、载人航天等经典线路。

  青海

  实施冰雪旅游提升计划,建设高品质冰雪主题旅游景区、冰雪运动体验基地和国际登山小镇,不断拓展冰雪经济发展新空间。高水平办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全国冰壶联赛、青超联赛等赛事,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消费需求。

  高水平编制实施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聚力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出台国际化标准景区规范体系,加快打造“五个1号”交旅融合生态景观大道,着力提升青甘大环线品质,完成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实施青南地区旅游发展五年行动,规划建设青南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试验区,建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让“山宗水源·大美青海”品牌越来越响亮。

  宁夏

  加力提振文旅消费,围绕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召开全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深入实施景区强基焕新、文旅要素提升、文旅深度融合、特色品牌塑造、客源市场拓展、服务质量提优、乡村旅游提质“七大行动”。提升旅游便利化水平,全面启动贺兰山东麓旅游环线等建设项目。

  新疆

  以文化和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集群为牵引,大力发展服务业,打造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国际物流枢纽中心编制实施文化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做好龟兹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挖掘阐释利用。以阿勒泰、乌鲁木齐、伊犁、博州、昌吉、塔城为重点,打造冬季冰雪旅游精品线路,支持阿勒泰和伊犁等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经济集聚区。发展全域旅游、低空旅游、沙漠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跨境旅游等,着力打造高品质旅游产品,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力争接待游客3.2亿人次。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挖掘生活性服务业潜力。

  加强西域都护府遗址群、乌拉泊古城、克孜尔石窟、楼兰故城、喀什莫尔寺佛教遗址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中华文化“根”和“魂”的认同。

  (国际酒旅创新联盟综合)

分享到:
65.1K

上一篇:荔枝庄园助力乡村振兴加快地方特色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下一篇: 喜报:中国盛唐·国宾酒庄荣获“2025永利臻典葡萄酒大赛”三项大奖